课程: 人工智能(AI)入门

通用问题求解器

课程: 人工智能(AI)入门

通用问题求解器

1956年,计算机科学家艾伦·纽厄尔 和赫伯特·西蒙创建了“通用问题求解器”。 通用问题求解器的一大关键理念 是他们所谓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他们认为符号是 我们与世界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当我们看到停车标志牌时, 就知道要停下车等待放行。 看到字母 A,就知道这个字母如何发音。 看到三明治,就可能想到要吃掉它。 他们认为,如果能对某台机器 进行编程来连接这些符号, 那么这台机器就达到智能标准了。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观点。 比如,如果编程一辆汽车 让它在停车牌处停下来, 或者教会计算机对语言做出反应, 这并不能使系统变得智能。 1980 年,哲学家约翰·塞尔解释, 有时某些系统看似智能, 但实际上他们只是盲目地进行模式匹配。 为了解释这一点, 塞尔提出了“中文房间思考实验”。 在实验中,你试想自己 身处一个无窗户的房间,门上只有一信箱口。 而你只能通过这一信箱口与外界通信。 房间里桌上有本短语书, 地板上有一大摞附有中文符号的便利贴。 短语书会告诉你如何根据 收到的符号来作出应答。 也就是说,当看到某个符号序列时, 你就会用相应符号序列来回答。 试想,有人用中文在便利贴上写了一段话, 通过信箱口送入房间。 这时,你可将便利贴内容与短语书进行匹配。 然后你把用中文回复的便利贴 和地上的便利贴贴在一起。 你可能不知道这段话的具体含义。 但你只需要翻阅书籍并匹配符号序列即可。 在门外面的一个中文母语人士 可能认为你在与他交流。 甚至,他们可能认为你也是母语人士。 然而,塞尔认为这与智能差远了, 因为房间里的人既不会说中文, 也不理解他们在说什么。 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尝试类似实验。 试着问手机语音助手“你感觉怎么样”。 他们可能会说“我很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向你表达真情实感。 他们也不知道你在问什么。 他们只是将你的问题与程序中的回答相匹配, 就像中文房间里的人一样。 因此,塞尔认为仅仅进行符号匹配 并不是实现智能的真正途径。 计算机的行为就像房间里的人一样。 它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 只是根据短语书进行模式匹配。 尽管面临这些难题, 物理符号系统仍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石, 且已有25年之久。 但是最后,用编程来匹配所有符号的方法 太浪费时间。 因为在没有遇到组合爆炸的情况下, 去匹配所有的符号是不可能的。 即使是内容最全的短语书, 这些组合也会迅速填满。 将符号与它的程序响应匹配起来, 可能性太多。 许多像约翰·塞尔的哲学家认为这条道路 永远无法通向真正的智能。

内容